提及自然災害——地震,人們總是望而生畏,畢竟在面臨許多災害我們都顯得那么的渺小且愛莫能助,大自然的破壞力能摧毀山川河流、一切有形建筑和家園,但卻無法淹沒人類要戰勝自然的意志。人類用聰明才智與災害斗爭并從中總結,用意志和力量拯救并幫助深陷其中的人們走出磨難和陰影,建立信心并重生得以重建家園的力量。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震級7.8級;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級8.0級;2013年4·20雅安地震,震級7.0級。其實,災難并未遠去而是始終如影隨形,在經歷最近的08年和13年兩次大地震后,2010年《唐山大地震》電影上映,讓人們再次真切感受地震災難現場的情感與糾葛,再現震后廢墟上艱難抉擇和廢墟下的求生與掙扎,無助無奈,等待煎熬,血和淚,痛和生的交織……前一秒的美好人生后一秒便被攪和的生離死別五味雜陳。
現存歷史記載和記憶的地震災難中,人們可以搜羅并排列出世界十大震級或五大裂度,但有一樁地震災難駭人聽聞并在近年才被人們廣泛關注并傳播,那就是發生在1920年的寧夏海原大地震,震級8.5級,地震裂度12度(唐山11度),當時世界上96個地震檢測點記錄,千里之外的上海也在震感,被稱為“環球大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11.2個唐山大地震,余震3年。無奈時處軍閥混戰信息閉塞且無力、無心應付,當時的人們只能自救。記憶中曾祖父等老一輩說起那次地震都慶幸不已,祖父還是個孩子,他說:地震時是傍晚時分,瞬間就地動山搖,四處崩塌持續十余分鐘,山崩地裂間有些山頭漂移十余里地。如不是趴在曾祖父背上的祖父哭鬧著要離開看戲的窯洞,也就沒有我們后來什么事兒了。孩提時代的我們已是大地震后幾十年,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地震很多次,閑暇時最吸引的莫過于坐在小板凳上手托雙腮聽老人講震后余生的萬幸情節,大難不去必有后福,一次次說起,一次次唏噓,這也就成為老一輩人生經歷中傳奇故事。
百年后的2020年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建于2009年的地震博物館用圖片、文字和地震遺物無聲地向世人訴說著那個無情災難的歷程,讓后來人汲取經驗,提高防災減災的應急能力。
《唐山大地震》電影故事情節中被救男孩方達,成年并工作后又遇地震他非但未站起來跑出去避險反而淡定不離席一再告誡同事: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幽默風趣也不凡有些睿智,人類習慣通過經驗判斷災難,但也不保意外。如今的科技已被用于減災防災的手段,本月上旬5日四川瀘定發生6.8級地震,多地成功利用“成都智造”預警系統提前播報了災害信息。據介紹該系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地震預警系統,其基于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利用地震傳感器及相關技術系統建立地震預警網,在地震發生時以倒計時警報的形式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發出信息通知,從而為人們爭取寶貴的逃生、避險時間。
目前我國城市化建設率達64.72%,高樓林立的城市,高層垂直工作和生活的人們面對大型自然災害該如何快速應對并緊急避險?將是我們必須想和必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