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重大傳統節日之一,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遺項目,它起源于我國的上古時代,按傳統歷法地支順序推,因“端”可意為“初”,“午”音同于“五”,故“端午”亦稱“端五”,意為五月初的第五天,即農歷的五月初五。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在郢都(今湖北荊州)被攻破后不想落入秦軍之手于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他不屈的愛國精神所動,將端午這一天定為他的紀念日。經年歲月,人們將這種情懷融進生活,如包粽子、做米果等以寄思懷古。節日前后,田間地頭往來著采摘青草的忙碌身影,采摘種類主要有麻葉、雞矢藤、白頭翁、艾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各自家門口插一束艾草是節日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有祈福美好驅惡辟邪之意。
我國古代9和5為吉祥之數,為帝王所用?!熬盼逯磷?,飛龍在天”出自《周易·乾》,意喻古代帝王之氣宇軒昂和不同凡響,九和五,兩數中的五為中數,有中正、平穩、祥和之意,端五也是“飛龍在天”吉祥日,與傳統節日——賽龍舟文化活動一脈相承。
北方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花草只顯露于春夏,南方綠意長青四季沐春,很多花草種類因地區差異而無法比擬,北方有的南方不易找,南方有的北方必無處尋。在穿越南北后發現,艾草這種藥類植物是己之眼界中的一個例外,它在北方生長于山野郊嶺而在南方卻遍布于田間地頭,北方人不會用于食物僅把它摘葉揉碎曬干后用于艾灸治病,南方人不僅用艾灸治病還集思廣益地洗凈去梗與糯米粉混合搟皮并包上餡料做成純天然綠色食品——艾米果、粄板等以驅身體濕邪,廣受南方人的喜愛也出乎北方人的意料。
說起南方不得不說說客家人,艾草做的米果、粄板等天然美食也因客家人而被人熟知?!扒趦€布娘,雞啼起床。梳頭洗面,先煮茶湯。灶頭鑊尾,端端光光。煮好早飯,剛剛天光。灑水掃地,擔水滿缸。吃過早飯,洗凈衣裳。上山砍柴,急急忙忙。淋疏種菜,蒸酒熬漿。紡紗織布,不離間房。針頭線尾,收拾柜箱……”,在有關客家文化展覽的一面墻上,匯總展示他們辛勤勞作日常生活,客家人因古代秦國時期南征北戰,大遷徙至南越五嶺建圍屋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質樸、勤勞讓香火延綿不斷并得以世代傳承并壯大,也讓如今的客家人以及群族文化遍布世界多個角落。
客家人稱端午是“五月節”,傳統習俗中這是感恩父母的一次良機,節日前后人們忙前忙后,出嫁的女兒挑著包好的粽子和艾米果回到娘家,看望父母以報養育之恩。在北方長大的自己對端午節的記憶顯得粗略模糊,而當下生活加更多的接觸了解,讓節日多了些色彩元素,也更加的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