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春節去了神秘的南亞國家—印度,十天的行程經五次飛行輾轉多個重要城市:莊嚴首都新德里、圣城瓦拉納西、粉城齋浦爾、古都阿格拉、性都克久拉霍、現代城市孟買等。
回來之后,承載了太多的感受,因為印度帶給你的反差是如此之大:古老與現代、人與動物、貧窮與富裕、舊城與新都、極致的漂亮與極端的臟亂,對立的事物是如此不加掩飾、如此自然和諧地一起呈現在你面前,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就像印度旅游局的廣告詞一樣—Incredible Indian。
可能只有在印度,才能深刻感受到宗教的神秘和力量,這個國度接納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數種宗教—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對于印度人來說,信仰哪一種宗教即是選擇了哪一種生活方式,人們以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共存于一城、一國、一世界。盡管歷史上間或發生過宗教沖突,但是如今的印度社會,各教之間和平相處,堪稱“和諧社會”。
對于人數最多最虔誠的印度教徒們來說,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瓦拉納西朝拜濕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飲圣水、死后葬于恒河。而我也有幸觀摩了這一神圣儀式。
瓦拉納西的清晨六點,當大地還籠罩在層層迷霧中,我們趕至恒河邊乘船時,已有許多印度教徒披星戴月來到河邊,準備在太陽升起之前,入河沐浴祈禱,以洗去畢生的罪孽,期待輪回后的幸福。沿河緩行,只見每個河壇都有教徒或洗浴、或祈禱。再走遠點,有濃重的煙火升起,那就是著名的焚尸場——瑪尼卡尼卡河壇。當時的氣溫在攝氏5度左右,寒氣逼人,我穿著厚厚的防風衣還瑟瑟發抖,老少教徒們的無畏看得我觸目驚心,震撼啊!宗教力量的強大。
行進中,但見沿岸神廟、住宅與古代宮殿緊密相連,延綿數里,蔚然壯觀。當紅日從東方升起時,溫和的陽光穿透迷霧,為沿岸建筑披上了一襲金色的紗麗。風格各異的建筑,或高大雄偉,或玲瓏別致,或金碧輝煌,或破敗不堪,在這個清晨,猶如繽紛世界,以濃郁的色彩沿著河岸線緩緩抹開。
從恒河邊返回瓦拉納西城鎮,呈現的是另一派忙碌和諧的市井風情 。這里黃土飛揚,人流如織,集市林立,引車賣漿者眾。走在路上,我們小心地避讓著各類不同的車(沒有耳朵的汽車,三輪車,馬車),警惕著隨時冒出來的乞討者,時不時還得躲閃任意走動的流浪牛、流浪狗(如果在我們的飲食王國,它們的命運可想而知)以及腳下的“地雷”,雖忙亂倒也充滿樂趣。
回顧旅程,除了獨特的風土人情點綴期間,這次旅行實質上算得上是一趟建筑之旅,因為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倘佯、流連在印度古老而輝煌的宮殿、陵墓及城堡之中。
阿格拉自1526年起作為莫臥兒王朝的首都、北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隨后的幾個世紀里見證了大量引人注目的建筑活動,它擁有一個不僅是整個印度,也是全世界最經典的歷史遺跡:那個夢幻般的、潔白典雅的泰姬陵。印度詩人泰戈爾稱它是“面頰上一滴永恒的眼淚”。不到泰姬陵,就不算到過印度。
三百五十多年前,一段童話式的愛情在阿格拉堡萌芽。
一次,城堡廣場上正舉辦宮廷集市,15歲的王子坐在廣場中央的大理石方臺,被遠處一絕色女子吸引。王子近身與之攀談,為女子的閉月羞花之容和溫柔文雅所傾倒——她就是令沙·賈汗王子癡情一生的女人:波斯女子阿姬曼·比古姆(后被封為“蒙泰姬”)。
可嘆美人薄命,36歲的蒙泰姬因難產而亡,給國王留下三個遺愿:撫養孩子們長大、不再娶妻、為她修建美麗的陵墓。
丈夫一夜白頭,此后更是日漸頹廢,在余生中再未續弦,并面向全球招募能工巧匠,為愛人建造了最美的陵墓——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
因為這一段奇情,泰姬陵已然成為全球善男信女們向往的勝地,許多情侶相約泰姬陵,祈禱自己的愛情亦能永恒。
陵墓的總體規劃設計由土耳其建筑師烏丁塔德、伊薩等人完成,來自印度各地、波斯和中亞各國的2萬多名工匠花了22年時間建造完成。建筑材料取自世界各地:有中國的玉和水晶石、有旁遮普的彩色玉石、有斯里蘭卡的黑色玉石、有阿拉伯的煤石、還有印度特有的大理石。
整個陵園呈長方形,占地17萬平方米,四周由紅砂石墻圍筑,主要建筑就是伊斯蘭風格的白色泰姬陵(包括基座、寢宮和四座尖塔),墻壁上用黑色大理石鑲拼出《古蘭經》經文,還點綴著由彩色寶石、貝殼磨成的薄片鑲成的繁花佳卉,可謂構思精細,巧奪天工。
這座因泰姬陵而聞名的小城阿格拉,曾經的首都,而今輝煌已黯淡,唯有這座潔白的泰姬陵和紅色的阿格拉堡分外奪目,遙相印證著沙·賈汗與蒙泰姬之間的愛情傳奇。
阿格拉堡是印度伊斯蘭建筑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全部采用紅砂巖建造而成,故又稱紅堡。它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墻高20米,在陽光照耀之下發出耀眼的紅色。
失去美人的君王,之后又失了江山,被親生兒子囚禁在紅堡內。在生命的最后八年中,沙·賈汗終日孤獨垂淚,憑欄眺望穆納河對岸的泰姬陵,睹物思妻。
古堡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曾建有多達500座的建筑物。大的有宮、廳、樓、亭;中的有廊、臺、花園、浴池;小至幾何圖形的細格窗欞和花朵植物雕刻。可惜經年失修,許多建筑已被損毀。盡管如此,其重要的建筑物,如公眾大廳、私人大廳、賈漢吉爾宮、八角瞭望塔和純白色的明珠清真寺,依然以其似錦彩繪、精致雕工、寶石薈萃,彰顯著昔日的奢華。
下一站齋浦爾,一座與眾不同的城市。當初在一位天才王公的領導下,才有了其它印度古城所不具備的城市規劃和筆直寬闊的大街,街道被規劃成規整的矩形,每一塊矩形都有專屬的行業。這個城市擁有一座古老而蘊涵天機的天文臺及其地標建筑---風之宮殿,最特別的當屬其極富浪漫的粉紅色調。這里,幾乎所有的建筑物都被刷成了粉紅色,因此又有“粉紅之城”、“玫瑰城”的美稱。至今,齋浦爾還保留著一個奇特的法律:臨街房屋必須定期粉刷。
風之宮殿,建成于二百年前,規模不大,卻是印度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齋浦爾的象征之一。風宮的建筑物中,以臨街的那一面千窗萬孔的立墻最為聞名,這個高聳的五層建筑看起來就像一個巨大而精致的蜂巢。
立墻上有953個窗口使得宮殿內采光良好、通風順暢,風宮之盛名由此而來。這些窗戶是用紅砂石鏤空而成,呈半個八角形,設計得無比巧妙。夏日涼風輕透進來,風涼水冷。根據舊時的習俗,嬪妃、宮女們是不可以讓外人看到自己的面龐,只能躲在這些鏤空屏風式的窗后,窺視外面的世界,想象尋常百姓家的生活狀態。
距離齋浦爾城北11公里處,有一座聳立在巨石之上的雄偉而富麗堂皇的琥珀堡。它曾是印度古代藩王建立的都城宮殿,地勢險要,下方設護城河,周圍環繞著蜿蜒40公里的長城。有別于齋浦爾的粉紅建筑群,琥珀堡全部采用奶白、淺黃、玫瑰紅及純白色等4種石料,石質幼滑,交織成協調的紋理及線條,呈現出琥珀古色。
琥珀堡完美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筑風格,而且保存相對完好。城堡分成四個主要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獨立的庭院和多個宮殿。重重巨門通向皇宮深處,寺廟、大廳、宮殿、亭臺樓閣,還有花園,那些無與倫比的工藝細節令人驚嘆不已。
中間的庭園是琥珀堡最重要的場所,許多重要的宮殿如鏡宮、勝利廳、公眾大廳、象門和歡喜廳都圍于中庭的周邊。而最令人難忘的莫過于鏡宮,天花板和墻壁上鑲滿馬賽克工藝的小鏡子。白天,在陽光的反射下,整個宮殿熠熠生輝。閉門燃燭,房間內千百塊鏡子重重反射光點,鏡中又生鏡像,猶如繁星滿空,而人恍若漫游于小小宇宙的時光隧道。
以上摘取的只是部分的精彩建筑片段,由于印度的歷代王公貴族們都試圖在建筑方面超越前任,無形的建筑競賽造就了無數的建筑精品,印度還有諸如:白城烏代浦爾、藍城焦特布爾、金城杰伊瑟爾梅爾等地方我尚未踏足。可見印度人對于建筑不是一般地熱愛,加上主要建筑材料采用石材,使得歷史悠久的古老建筑也得以保存至今。
印度自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到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獨立,漫長的被殖民歷史使得印度的一些大城市,還留存著大量的有著殖民色彩的建筑,加上蓬勃發展的現代建筑和部分散落的貧民窟(即使是孟買這樣的現代都市,也不例外),某些大城市呈現出光怪陸離、多元發展的建筑格局。
對于這個先前不太了解的鄰國,由于歷史、風俗、飲食等的不一樣,它帶給我的體驗也很特別,是一次視覺和心靈的滌蕩。
總之,“印度!你不是愛上它,就是受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