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蘊涵著無窮的智慧,與管理規律互相啟發。著名歷史學家夏曾佑先生曾經說過:智莫大于知來。來何以能知?據往事以為推而已矣。故史學者,人所不可無之學也。從歷史中找尋答案,從先人那里汲取管理學智慧,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
前不久,公司行政人事部組織大家學習了《向歷史人物借智慧》講座,主講人是央視《百家講壇》的趙玉平教授,他把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刻研討和自身實踐應用經驗相結合,以劉邦、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故事為切入點,運用管理學和國學解讀傳統經典用人管理案例,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講解,聽眾無不津津有味、一致好評。大家在汲取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也體會到中華古文化對現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啟示和價值。
成事、立制、育人,把這三件事做好,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這也是趙玉平教授在講座中總結的管理的核心。
成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先需要立足企業目標,把事情做成功,讓工作有成效完成,始終推動組織的高績效發展。不僅解決眼前的問題,更關注未來的機會的把握。
立制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制度管理就沒有約束。規范管理和制度建設是所有企業運行的基礎,管理者要把成熟的經驗和知識形成標準、制度、流程,為組織建立一個自動運行的機制,讓公司順暢執行。通過制度化、標準化、結構化、流程化基礎管理,要讓組織內的每個成員遇到了正常的、例行的事情時都知道該怎么做。企業80%工作要靠制度和流程制動去推動,管理者只抓剩下20%的工作關鍵點。
育人
在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所謂以人成事,成于事,始于人。一般來說,企業管理有“人”、“事”、“物”幾方面,其重要性依次遞減,人是排在第一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過人,才能使其他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就是培養人的能力。
用趙教授的話來說: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可以說是用人的成功,古往今來,所有的失敗是用人的失敗。劉備,織席販履,白手起家,就是靠著拉隊伍,識人善任,最終三分天下,取得成功。
了解了人的重要性,那么,管理者最重要、最關鍵的課題就是如何管理人、帶好隊伍。人的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識人、育人。
人各有所長,各具優勢,專業的人,做專業的工作。從本質上講,人沒有人才之分,關鍵是看如何安排及使用。識人是指管理者應該充分了解員工的特點、能力、特長,并讓這些特質和分配的工作形成最佳匹配,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達到更高效的工作成果。員工也容易從匹配、高效的工作中找到樂趣、滿足感、成就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育人是指培養人才。在講座中,趙教授把人才比喻為千里馬,分享了培養人才的五個關鍵因素:一是給予草料(制訂合理的薪酬待遇、激勵,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二是給予草原(學會授權、給予員工發展的平臺、帶領員工成長)、三是適時揚鞭(適度的給員工壓力、激勵員工進步)、四是樹立對手(有時,對手不是敵人, 而是自己的鏡子,自己的參照物。在超越對手的時候,實際上也在不斷地超越自己)、五是成為伯樂(善于發現員工的優點)。
成事、立制、育人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又不可分割。是事為先,人為重、制為范的統一,成事30分,立制30分,育人40分。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除了做到以上基本方面,還包括真誠的對待員工、幫助員工成長、創造工作氛圍以及管理者自身的成長。優秀的管理者都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他們從不將工作看作生活的代價,而是將管理生涯看作豐富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收獲自我成長的同時享受管理人生。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大量的管理的理念、方法林林總總,需要管理者對管理工作實踐不斷觀察、思考和總結。管理者的道路總是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管理者只有不斷學習、不斷修煉、不斷提升,善于吸取經驗和教訓,才能真正掌握管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