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乃四大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歷史,在淵源流傳的歷史進程中,古人憑借驚人的智慧和謀略,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奇跡,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體現了中國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
通過趙玉平老師的視屏講解,更能直觀的分析和解讀古人智慧在現代企業管理的指導意義以及妙用,每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和領導者都肩負著使命,如何使企業穩健、持續發展的同時,對外需做到在市場上保持強有力的競爭力,應對市場上千變萬化的可能性,做到激流勇進。對內做好企業內部人員管理,如何提高員工士氣,做到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都是需要在管理過程中不斷的進步和勇敢的探索,如何合理運用智慧、借鑒經驗正是現代管理者在執行管理過程中需深度思考的問題。
視頻中提到智慧就是把握度的技巧,把握度的技巧主要通過四方面:力度、角度、高度、速度。視頻中也提到了,既然是向歷史人物學習,那首先需要知道中國的歷史人物主要分成哪幾類?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習武英雄,如三國中的一呂二趙三典韋,第二類是以文為主的英雄,主要代表人物有諸葛亮、劉伯溫、張良、陳平等,第三類是管理類的英雄,主要代表人物為李世民、曹操、宋江。企業領導者在管理的過程中,“管人”和“管事”是企業內部管理的核心,兩者之間的平衡是企業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證,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要做到知人、用人、育人,如何去平衡拿捏這個“度”的把握,正是對管理者能力的發揮和知人善任最直觀的考驗。
唐太宗在臨朝問政的時候,曾經對身邊的群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常保有這三面鏡子,以防自己犯錯。”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瓶頸總是位于瓶的上端”這些話發人深省。基于此,企業領導都應該效法唐太宗,經常保有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犯錯。第一面鏡子用以檢視自己儀容與言行;第二面鏡子用以反射先人遺留的啟示與教訓,鏡子用以檢視自己儀容與言行;第三面鏡子用以觀照別人的作為與經驗。“強將手下無弱兵”,兵隨將轉。
因此,每個人必須不斷地透過“三面鏡子”自我學習,自我成長,把自己提升到一流的層次。
齊國的一位著名辯士淳于昆一天之內推薦了七個賢士給齊宣王,于是齊宣王就說:“寡人曾聽說在千里之內倘若能找到一位賢士,賢士就很多了。如今,你在一天之內給我推薦了七個賢士,那么賢士不就太多了嗎?”淳于昆說:“話不應該這么說。羽毛相同的鳥才會聚在一起,腳爪相同的野獸才會走在一起。在低洼的地方去尋找柴胡和桔梗,則費一輩子的時間都無法找到,但是到澤黍與梁父兩座山之北面尋找,則柴胡與桔梗將多到必須用車來裝載。天下的事物都是同類相聚,我也算是賢這一類的,君王要我舉薦賢士,這件事對我來說,就像到河里去提水,用火石去打火一樣容易。”
不論是治理國家還是經營企業,只要經營者能夠重視賢才的發掘,賢才的網羅與賢才的重用,賢才將不斷的引進賢才。只有引進和發掘賢才專長,企業就更加能在該經營領域占據一席之地。